磁气悬浮已成“金字招牌”!海尔智慧楼宇扛起轨交节能创新破局大旗
曾几何时,中国城轨人在外资品牌面前始终“矮半截”。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轨道交通大国,叙事格局已被海尔智慧楼宇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彻底改写,让“绿色+智慧”的原创科技与全国39城239条城轨脉络并肩同行。
9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主办的“创新破局 迈向城轨发展新阶段”为主题的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在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隆重举行。这个国内首个城轨交通专业国际化展会,吸引了500余家中外企业参展。各种发色、多样面孔、不同语言,在这里交融汇聚;观点与思想、冲突与问题、机会与合作,在这里深入讨论。
在这场行业盛事中,作为连续七年蝉联轨道交通中央空调市场NO.1的海尔智慧楼宇携轨道交通行业展台/站厅、办公车辆段、数据机房、TOD、能源管理等轨交行业全场景解决方案亮相,并迅速吸引全场目光。
从用户中来,到场景中去:共创差异化价值
双碳目标下,轨道交通行业正通过节能、智慧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中央空调行业也在不断提升技术应对市场要求。
以本届展会的举办地青岛为代表,合作共创的故事不断书写。
城轨车站空调系统制冷机组一般采用传统“冷水机组+冷却塔”的组合形式,而冷却塔作为冷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占用地上面积较大、征地拆迁协调难度大、噪声污染等痛点。
作为中国首个地铁全自动运行系统示范工程,青岛地铁6号线设计之初不仅提出舒适、节能需求,还要求减少设备占地面积,以降低整体建设预算。海尔智慧楼宇因地制宜,和青岛地铁方以用户共创方式,为其提供直膨式蒸发冷解决方案,实现高能效、低能耗的用户升级体验。
海尔智慧楼宇轨道交通行业总经理栾传方现场分享到,该方案的核心突破在于通过直膨式空调机组与蒸发冷凝装置的高效耦合,实现了系统层级的大幅优化。摒弃了冷却塔与复杂水系统,将换热次数从传统模式的四次压缩至两次,使整机COP突破3.6,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因不再依赖冷却塔和大型冷水机房,每座车站可节约冷水机房占地120-150㎡,既缓解了车站选址与建设的土地压力,也避免了噪声与水体污染问题。
此外,该方案搭载的耐腐蚀、抗脏堵组件与智能运维功能,使其尤其适用于沿海高湿、空间受限的运营环境。借助故障预警与集中控制平台,运维人员可实现从“被动检修”到“主动寻症”的转变,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与经济性。
青岛地铁六号线20个站点均应用海尔直膨蒸发冷凝式空调系统解决方案,实现节省冷却塔占地面积50平米/站,节省冷水机房120-150平米/站,每标准站年省电10万度以上,节省运营费用5万以上。
基于全场景定制化的技术优势,海尔智慧楼宇实现青岛地铁100%全覆盖,持续拓展用户共创的广度与深度。不仅如此,用户共创的广度持续延伸,西安、郑州、长沙、重庆等海尔蒸发冷项目遍地开花,海尔智慧楼宇把成绩写在场景实践,助力城轨建设从城市深度驶向绿色低碳广度,为蒸发冷磁悬浮和轨交行业的进一步结合做出高标准示范。
坚持长期主义,深耕“无油”技术:产品节能引领
在中国轨道交通绿色转型的进程中,领先科技是重点。作为最早进入该领域的国产品牌,海尔智慧楼宇自2005年广州地铁4号线项目起步,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国产空调品牌实现从跟随到主导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背后是海尔智慧楼宇以“长期主义”为锚点,持续聚焦无油技术研发与节能体系构建的战略定力。通过打造涵盖10大产品群、30+系列、超1000种型号的全场景、多层次产品矩阵。其中,磁悬浮中央空调连续7年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已成为行业节能标杆。
海尔磁悬浮发展史,就是中国磁悬浮发展史。从中国首台磁悬浮中央空调,到全球首台静压气悬浮,再到蒸发冷磁悬浮的技术创新,到如今,牵头制定首个无油悬浮国家标准,海尔以原创科技重新定义节能边界。
早在2008年,中国首个节能示范站——北京地铁大葆台项目就已实现系统节能45%;而在深圳地铁14号线,海尔进一步集成高效机房+风水联动、AI动态调优与云端环控系统,达成综合节能50%,标志着轨道交通环控系统正式迈入“智慧节能”新阶段。目前,在全国12个城市34条线路部署的553台海尔磁气悬浮机组,已成为行业高效运行的基准配置。
立足新时代背景下,海尔智慧楼宇以科技自立为己任,持续攻坚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成为用户首选品牌。其背后所体现的,正是一种以长期价值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根、以技术创新为脉的发展哲学。未来,海尔智慧楼宇将坚定不移地助力建筑智慧升级,为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贡献力量。